(三)自闭症儿童的居家训练
希普在线教育系列之居家生活篇
1、什么是居家训练?
在儿童生活的家庭熟悉的环境中,根据儿童的自身发展需要,利用家庭自然生活的场景,有计划有目的地给儿童提供训练内容,提升儿童适应生活、适应环境的能力,努力提高其生活质量。
2、为什么居家训练意义重大?
自闭症儿童普遍存在着适应环境困难的问题,如果在孩子熟悉的环境中学习,既能缩短了对环境的适应期,也减少了孩子的不安全感,自然的环境更有利于康复;同时父母可以灵活的安排最合适的时间,免除了去机构路上来回的奔波,为孩子赢得更多的成长机会,前提是家长需要掌握基本的干预技能。
3、自闭症儿童居家训练的适应期?
家长不要误认为孩子小,大了再做。其实居家训练从能走、能拿东西就可以开始做了;家长要认识到在孩子成长的每一阶段都会有孩子能够完成的事情,只要家长自己变“懒”一点,多让孩子参与,就是给孩子提供了良好的居家训练机会。
4、如何确立具体的居家训练目标
首先是列出我们希望孩子学会的技能,然后根据孩子的能力水平,排列这些技能的优先顺序,最后着重在所教技能上依据逻辑顺序来教导孩子,建立自然生活的程序。例如买糖果的技能需要学习找到糖果店、选择糖果、付款等内容。
5、如何将结构化运用到居家训练当中?
结构化教学是指导者安排有组织、有系统的学习环境,并尽量利用视觉提示,透过个别化学习计划,帮助自闭症儿童建立个人工作系统和习惯,培养他们独立工作的能力。家长可将家庭环境进行分区明示,制作一日活动内容时间表,采用适合的实物、图卡、字卡排列活动顺序,帮助儿童理解活动内容,养成有序的生活习惯。
6、为什么提高自闭症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很重要?
生活自理能力是基本的生存能力。然而很多自闭症儿童家长往往将训练的重心放在知识的掌握上,而忽视了对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进而导致自闭症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与同龄人差距极大,甚至需要家长完全或部分协助。合理建构自闭症儿童生活自理能力为他们将来的居家生活和适应社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7、生活自理能力包括哪些内容?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人们在生活中自己照料的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能力。一般包括:处理日常生活琐事(如衣着、饮食、起居等)、处理人事关系、独自承受各种压力以及学习上能独立思考理解等内容。
8、如何教自闭症儿童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动?
家长要有意识的培养孩子做家务的能力,帮助孩子建立家居服务意识,让其认识到自己在家里应承担的责任。可以从简单的丢垃圾开始,如果孩子难以完成,家长要辅助他完成并给予实物奖励或社会性奖励(口头、表情、亲密动作等),在做较复杂的家务时,可以根据孩子的能力进行视觉提示,比如制作流程卡,帮助孩子更容易完成。
9、如何帮助自闭症儿童建立一定的时间观念?
首先,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向孩子灌输时间的概念,如:起床时告诉孩子现在是早上了(几点了);其次,结合结构化的时间表,让孩子清楚各个时间段需要做的活动;另外可以利用一些计时工具,如:闹钟,在孩子某项活动时设置时间,让孩子明白时间的作用。
10、如何培养自闭症儿童管理好自己的物品?
首先家长应该在家里给孩子提供相对独立和固定的空间来存放孩子的物品,对物品管理做好分类、有明确的标示(图示);其次家长持之以恒地帮助孩子建立随机收拾物品、玩具的常规(哪里拿的放回哪里);同时家长以身作则、给孩子一个整洁有序的环境非常重要。
11、如何合理安排自闭症儿童的闲暇时间?
可以给孩子制定结构化的时间表,让孩子明白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闲暇时间可以给孩子安排几个活动让其自由选择,在选择活动时尽量满足孩子的兴趣,比如有的孩子喜欢运动,那就可以安排他做一些体能活动。当然,在活动之前明确的告知孩子,什么时候结束以及结束后要做什么。
12、如何培养自闭症儿童良好的用餐习惯?
要培养孩子良好的用餐习惯,首先要做到定时、定点、定量用餐,保持良好的用餐氛围,适时奖励孩子适当的用餐行为,避免在用餐时叱责孩子;如果效果不佳,首先分析孩子的问题原因,排除孩子餐前零食过量、注意力集中困难、口腔器官功能等因素,考虑是否是训练手法使用不恰当等问题,努力提高训练的技能,循序渐进地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规。
13、如何训练自闭症儿童基本的生活技能?
生活技能的训练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连环法,即,将训练内容分解成多个小单元,一个单元一个单元的进行学习,再将这些已经习得的单元串联起来进行练习。如:穿鞋子,首先训练将脚套进鞋子,然后训练提拉鞋帮,最后粘上搭扣,当各单元都掌握后,再训练连贯动作。
14、如何帮助自闭症儿童养成健康的睡眠模式?
由于神经系统发育问题,部分自闭症儿童睡眠情况不良,影响白天的学习生活。因此,家长要合理安排儿童日间活动与休息,睡前避免让孩子进行刺激、兴奋的活动,有意识地将孩子的就寝时间逐步提前,持续2-4周调整时间,逐步建立良好的睡眠常规,必要时带孩子就医。
15、如何帮助自闭症儿童建立排便习惯?
给孩子选择孩子感兴趣的排便工具(儿童卡通马桶)或固定排便位置(洗手间),生活中帮助孩子定时排便,例如:小便时间可以安排在刚睡醒或者饮水之后,大便时间可以选择在清晨饭后或者晚餐后半小时左右。每天都按照固定的训练时间,长久坚持,对孩子排便生物钟的形成很有帮助。
16、如何减少自闭症儿童在家庭中的不适应行为?
对于父母而言,应对不良的适应行为也许是每天最棘手的问题,如:儿童无良好的常规、行为刻板、爱发脾气、攻击自伤或自我刺激等。家长应该学习一些行为干预的基本方法,在孩子出现不适应行为时,找出原因,采取正确的手法进行矫治,尽可能多使用正强化的方法帮助儿童消退不适应行为。
17、如何在家里建立正确的手足关系?
家庭如有另一个孩子,能平衡同胞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兄弟姐妹一同帮助自闭症儿童,有利于儿童的康复。家长首先需要对孩子们一视同仁,可通过孩子们共同感兴趣的活动鼓励他们一起游戏;其次教导兄弟姐妹接纳自闭症同胞并掌握一些基本行为应对方法,发挥兄弟姐妹引导作用,逐步带领自闭症同胞成长。
18、如何提高自闭症儿童的安全意识?
认知能力受限、安全意识薄弱是自闭症儿童常见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意随时向孩子灌输安全常识,告诉孩子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教孩子一些问题解决的办法,并做好示范的作用,逐步帮孩子建立的安全的规则。
19、如何提高居家训练中自闭症儿童的依从性?
为了提高自闭症儿童的依从性,家长必须在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自闭症儿童行为干预方法。如果效果不佳,最常见的就是家长的话孩子不听从。这时,家长需要反省自己,是不是没有遵守发指令的原则、强化物是否使用恰当、家庭成员干预手法是否不一致等…,这些都可能是造成孩子不听从家长指令的原因。
20、在居家训练中,家长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
一般明确诊断后,家长会有一个艰难的适应期,而稳定的情绪是帮助自闭症儿童康复的重点之一,家长首先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获得家庭成员的理解和支持,正确认识自闭症病理特征,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孩子可以逐渐进步;如果情绪难以调节,可寻找排解情绪的方式和渠道(或运动、倾诉等),必要时寻求心理专业治疗部门的帮助。
微信扫码
手机阅读全文
让阅读更方便、更简单

微信扫码看全文